马尔代夫马累

马尔代夫马累

马累是马尔代夫的政府所在地,也是马尔代夫的心脏,坐落于北马累环礁南缘一处不起眼的珊瑚礁之中。这座城市面积仅8.3平方公里,却以其高密度而引人注目——行政边界内有超过21.1万居民,是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然而,仅凭这些数字无法展现马累的层层肌理:它曾是古代苏丹的要塞中心,如今已成为充满活力的行政、商业和文化中心,由狭窄的小巷、填海造地和永不停歇的海洋脉搏交织在一起。

目录

1 起源与转变2 地理与城市形态3 人口与社会4 气候与环境5 部门和基础设施6 经济与商业7 地标和名胜8 交通和连通性9 日常现实

起源与转变

几个世纪以来,如今被称为马累的岛屿一直是王权的中心,在早期编年史中被称为“马哈尔”(Mahal)。岛屿四周环绕着坚固的城墙,城门(doroshi)错落有致。历代王朝都在此修建宫殿(Gan'duvaru),并在此设立堡垒(buruzu)以防御海上威胁。星期五清真寺(Hukuru Miskiy)于1656年苏丹易卜拉欣·伊斯坎达尔一世统治时期竣工,至今仍是那个时代最持久的遗迹,其精雕细琢的珊瑚石墙和阿拉伯式花纹铭文,是该岛中世纪艺术的见证。

1968年,马尔代夫在易卜拉欣·纳西尔总统的领导下废除了君主制,为了进行现代化建设,大片宫殿建筑群和毗邻的堡垒被夷为平地。我们今天看到的密集的小巷,以及矗立着高耸旗杆的朱姆胡里广场(Jumhooree Maidhaan)的朴素广场,都是20世纪中期重建的产物。近几十年来,填海造地重塑了马累的版图:像胡鲁马累(Hulhumalé)这样的新区——一个自2004年起正式设立的完全人工岛屿——扩大了大马累都市区,缓解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空间拥挤,并容纳了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增长了十倍的人口。

地理与城市形态

马累虽然在地理上属于卡夫环礁的一部分,但却是单独管理的,由中部岛屿和马累市议会管辖的另外六个岛屿组成:胡鲁勒岛(国际机场所在地)、胡鲁马累岛、维利马累岛、古尔希法胡岛、斯拉夫士岛和吉拉瓦鲁法胡岛。中部岛屿的东部和南部轮廓被码头环绕,总共十个,每个码头都是出发和到达的节点。一号码头位于共和国广场前,机场渡轮停靠在东北端的九号和十号码头。港口停泊着各种大小船只和木材,是该国商业的支柱;马尔代夫的大部分进出口货物都经过这里。附近专门的疏浚和填海造地计划(例如斯拉夫士岛的计划)将垃圾变成新土地。

在这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几乎每一项公共基础设施都各得其所。政府办公楼挤满了海滨;维持电网运转的柴油发电机排列在北岸;反渗透海水淡化厂深入岛屿深处,将微咸的地下水泵入其膜结构。未经处理的污水通过管道排入周围的海域,而垃圾则被运往离岸,填满泻湖,这是一个既实际又令人不安的循环。

人口与社会

马累已从君主制的首都沦为官僚机构的中心。1987年,其人口徘徊在2万人左右;到2006年已达10万人,如今,如果算上临时工和游客,人口已超过25万人。近三分之一的马尔代夫人居住于此,他们居住在错落有致的小房子和狭小的公寓里,通常与大家庭或来自邻近环礁的同胞合住。为了寻求喘息的空间,新的岛屿应运而生——胡鲁马累的多期开发项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也促使许多官员和专业人士在马累市中心及其周边地区生活。

在外籍人士群体中,印度人是第二大群体,人数约为2.7万人。他们的存在遍布建筑工地、诊所和教室:医生、护士、工程师、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员支撑着马尔代夫社会的关键部门,而孟加拉国工人和其他劳工则在服务和基础设施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政治抗议活动中偶尔会出现紧张局势,但这些多元化的群体共享狭窄的街道和市场摊位,并聚集在像Jumhooree Maidhaan这样的公共广场上,每次大型示威活动最终都会在这里汇聚。

气候与环境

马累的气候根据柯本系统描述为热带季风气候(Am)。降雨量持续九个月——从四月到一月——在西南季风期间达到峰值,而二月和三月短暂的干旱期则带来更晴朗的天空。气温异常稳定:白天最高气温平均在30°C(86°F)左右,夜间最低气温很少低于26.5°C(79.7°F)。年降水量超过1900毫米,全年湿度居高不下。在岛屿范围内,排水系统在突如其来的暴雨下不堪重负,街道可能被洪水淹没,主干道(magus)和小巷(goahlis)短暂地变成浅浅的溪流。

部门和基础设施

行政上,这座城市岛屿被划分为四个区域——亨维鲁 (Henveiru)、加洛鲁 (Galolhu)、马凡努 (Maafannu) 和马查戈阿希 (MacchanGoalhi)——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地方议会办公室和独特的住宅特色。维利马莱 (Villimalé) 曾是一所监狱,后来成为度假胜地,成为第五区;胡鲁马莱 (Hulhumalé) 则规划升级,从泻湖升格为陆地,成为第六区。胡鲁莱虽然缺乏永久居民,但作为维拉纳国际机场的所在地,其水上飞机航站楼和机库设施齐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个岛上的道路都遵循 magu(主要街道)、hingun(道路)和 goalhi(小巷)的名称。在马累,主干道 Majeedhee Magu 纵贯东西,两旁林立着通宵营业的服装店,每天五次祈祷后都会短暂歇业。Orchid Magu、Ameenee Magu 和 Sosun Magu(分别被指定为 R10、R11 和 R12 路线)是该市三条小巴线路的所在地。这些绿白相间的车辆由 Raajje Transport Link 运营,载着当地人往返于各个区之间,并通往锡纳马累大桥。自 2018 年 10 月起,这座大桥通过公路将马累与胡鲁马累连接起来。从那里,堤道延伸至胡鲁马累,这使得人们首次无需渡轮即可到达机场。

维利马莱区的内部交通线路R13使用小型电动公交车,途经13个站点,连接区内简朴的海滩和潜水商店——马尔代夫潜水员旅馆和Moodhu Bulhaa潜水中心——并最终返回渡轮码头。尽管小型公交车通道效率很高,但狭窄的人行道仍会拥堵,尤其是在交通高峰时段;行人不得不在电线杆和排水沟之间穿行,顶着热带的烈日低头前行。

经济与商业

旅游业是马尔代夫经济的支柱,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三分之一,外汇收入占比超过六成。马累的天际线以当地标准来看不算高大上,但其中不乏马尔代夫航空和维拉航空的办公楼,而一日游、包船和海豚观赏游轮的运营商则将其港口作为集结地。国家贸易组织在兰花马古岛的STO超市为当地人和外籍人士提供基本生活用品,主要进口自印度、新加坡和中东地区。在共和国广场西侧的渔业市场,金枪鱼干和面包果薯片的集市林立,每天都能看到码头边堆放着去内脏的黄鳍金枪鱼和锤头金枪鱼,景象既生动又辛辣。

政府收入主要依赖进口关税和旅游税;国内产业匮乏。马尔代夫运输与承包公司成立于1980年,承担了从码头维修到机场扩建等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并负责监管2008年开始的古尔希法尔胡填海工程等长期项目。作为中国主导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马累港是连接印度洋和苏伊士运河的战略纽带,位于从山东省延伸至欧洲腹地的海上航线上。

地标和名胜

尽管游客们常常将马累视为前往珊瑚环绕的度假胜地的中途停靠站,但这座城市却为那些愿意流连忘返的人们提供了独特的发现。共和国广场(又称“Jumhooree Maidhaan”)不仅仅是一个仪式场所:它矗立在政治生活的中心,见证了2012年2月现任总统的辞职以及随后无数次的示威活动。附近的伊斯兰中心——苏丹穆罕默德·塔库鲁法努·奥扎姆清真寺(Masjid Al-Sultan Muhammad Thakurufaanu al-Auzam)拥有该国最大的清真寺,其金色穹顶在数公里外清晰可见,可容纳多达五千名信徒。

向东,苏丹公园坐落着国家博物馆,其空调大厅里保存着特姆格王朝和希拉利王朝的文物:礼仪剑、马尔代夫宇航员带来的月球岩石,以及曾经在珊瑚宫殿上飘扬的褪色旗帜。毗邻的卡尔胡瓦卡鲁米斯基 (Kalhu Vakaru Miskiy) 清真寺是一座温馨的绿松石色清真寺,坐落在椰子树丛中。在其他地方,阿布·巴拉卡特·优素福·巴巴里 (Medhu Ziyaaraiy) 和多位苏丹的坟墓让人回想起该岛在 12 世纪群岛皈依伊斯兰教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想要体验现代生活,不妨前往博杜塔库鲁法努马古(Boduthakurufaanu Magu)沿岸的西南港区,那里遍布着全天候营业的咖啡摊和街边小吃店,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机场渡轮附近有一处小型人工海滩伸入泻湖,身着盛装的马尔代夫人在此沐浴,冲浪者则在锡纳马雷大桥(Sinamalé Bridge)的阴影下体验礁石冲浪的乐趣。

交通和连通性

马累的中央港口轮渡熙熙攘攘——十分钟一班的漆面多尼船开往维利马累,大型滚装渡轮开往偏远的环礁,还有快艇载着度假村的客人。自从连接马累和胡鲁莱的大桥开通以来,机场接送服务已从渡轮甲板转移到头顶的沥青路面上,双层巴士往返于胡鲁马累及其他地区。对于没有大桥的岛屿,渡轮仍然是唯一的交通方式;渡轮的时刻表经常随着潮汐和季风的变化而变化。

虽然私家车很少见(仅限政府使用),但这座城市的道路却容纳了大量摩托车和踏板车。自行车虽然高效,但必须避开难以预测的路面和季节性洪水。人行道虽然存在,但很窄,经常被施工或停放的车辆阻断。对许多居民来说,每天的通勤就是在嘟嘟车、小巴和堆满水泥和钢筋的货车之间穿梭。

日常现实

在马累生活意味着要不断与空间和噪音抗争。公寓彼此紧挨,墙壁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或是傍晚诵读《古兰经》的专注声。水电虽然比一些地区其他城市可靠,但却依赖于有限的系统:需要持续维护的井水和发电机。污水排放到周边水域,长期以来被人们接受,但环保人士对此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尽管不断扩大的填海造地正在重塑城市的边缘。

以全球标准衡量,犯罪率仍然很低,但黄昏后谨慎行事是明智之举;狭窄的小巷空无一人时,会让人感觉冷漠。与此同时,社区生活蓬勃发展:渔民在黎明时分卸下金枪鱼;长者聚集在清真寺的庭院里;小贩在海滨摆放鱼和水果摊;流动工人用泰米尔语、迪维希语和孟加拉语互相问候。对于一个如此紧凑的城市来说,它的节奏却出奇地多样化。

马累体现了一种悖论:国家雄心的缩影被压抑在珊瑚礁基座之上,其地平线既由大海定义,也由天际线定义。在这里,苏丹的遗产与现代化的政府机构共存;精雕细琢的清真寺与功能性扩张的发电厂遥相呼应;海洋既带来了贸易的希望,也带来了环境脆弱性的隐患。漫步于马累的街道,如同穿越数个世纪的历史——每条狭窄的小巷和每条填海造地的海岸,都让人得以一窥一个社群如何在土地和语言的边缘适应、坚持并定义自身。在马累,岛屿生活的脉搏与治国之道的需求交织在一起,这座城市与其说是一个目的地,不如说是人类在海边坚韧不拔的永恒见证。

✨ 相关推荐

抗战时期哪个省的兵战斗力最强?
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

抗战时期哪个省的兵战斗力最强?

📅 09-11 👀 5334
学英语软件哪个最好用?探索最佳英语学习工具
365国际体育官网

学英语软件哪个最好用?探索最佳英语学习工具

📅 07-02 👀 4236
汽车导航视频播放教程:操作指南与注意事项
365bet备用器下载

汽车导航视频播放教程:操作指南与注意事项

📅 10-04 👀 7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