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割牲歃血播报讨论上传视频春秋时期盛行的血盟传统割牲歃血,又称杀牲歃血、歃血为盟,是中国春秋时期盛行的盟誓仪式,指盟誓者通过割牲口含或涂抹牲畜鲜血以示诚意 [1-2]。该仪式源于上古血盟传统,春秋时期因频繁政治活动而制度化。《周礼》记载“盟”为“杀牲歃血,朱盘玉敦,以立牛耳”,并根据身份等级差异制定严格规范,如《周礼》规定天子用牛马、诸侯用犬、大夫用鸡,《左传・隐公二年》强调“牲而血溅”为盟誓必要条件 [1]。盟誓用血与祭礼用血、衅礼用血共同构成先秦用血制度。血在先秦兼具饮食与祭祀功能,夏商时期逐步演变为盟誓符号。通过血液融合形成的生命共同体观念,成为春秋时期构建契约关系的仪式要素 [1]。中文名割牲歃血外文名Killing and drink blood别 名杀牲歃血、歃血为盟注 音gē shēng shà xuè目录1传统简介2习俗来源3血的意义4血与盟5盟的区分6血的运用传统简介播报编辑在人类活动的早期,鲜血是生命的重要象征。在上古时期,人类已有血盟的习俗,人或动物通过鲜血融合的形式形成具有特色的盟约形式――“血盟”。习俗来源播报编辑据《春秋》记载,仅在鲁国十二公所统治的二百四十二年里,列国间军事行动凡四百八十三次,朝聘盟会四百五十次。还有未被记录的各种政治活动,春秋时期的活动相当频繁,其中会盟是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何谓盟?《周礼》记载:“国有疑则盟,诸侯再相与会,十二岁一盟,背面诏天之司慎、司命。盟,杀牲歃血,朱盘玉敦,以立牛耳。”可见,春秋时期会盟仪式的构建中,歃血是其重要环节。血的意义播报编辑血在上古时期,是一种可以直接食用的物品。《礼记・礼运》篇中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发展到了夏商时期,由于饮食文明的进步,血这种食物,分化出另外的功能。血在祭祀、会盟中的应用,使其在实用功能中包含了文化内涵。其中生命意识和宗族意识的体现尤为明显。血与盟播报编辑无血不为盟, “血盟”的意义在于通过血液的混合,达到人生结合、生命共同的用意。先秦的用血制度主要分为祭礼用血、衅礼用血和盟誓用血三大类。从祭祀仪式以血祭之的“血祭传统”发展到歃血为盟的“血盟传统”。可见,“血”从国之大事的祭祀用品,适用范围延伸至盟,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可见,“盟”的地位上升,“盟”与“祭”的地位、水平相接近。随着会盟的发展,形成了血盟的传统。盟的区分播报编辑“歃血为盟”是会盟成立的必要条件。这也是会盟有别于其他政治活动的标志。春秋时期的政治、外交活动(如遇、会、聘、誓、盟等)的界定,《礼记・曲礼下》有其详细的记载:“诸侯未及期相会日遇,相会于地日会,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日聘;约信日誓,牲日盟。”从材料可知,盟与遇、会、聘、誓四者的区别在于其有标志性的“牲日盟”。也使得“牲而血溅,歃血而为盟”成为了会盟重要的特征。《左传・隐公二年》记载了有会无盟的历史事件:“二年春,(鲁)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戎请盟,公辞。有会无盟。”由此我们可知,这次鲁国与外戎的交际,只限于会面,并无举行“杀牲、歃血”具有仪式感的盟誓。血的运用播报编辑可见,血的运用,是多层次与多维度的,它不单是会盟活动中的标志性程序,它还包含着人企图在社会关系与宗族血缘中寻求一种更紧密关系的心理。它成为了春秋时期人的社会与心理活动的一个表征,在关系脆弱而又寻求稳定契约关系中,血带着一种神秘力量,使得血在会盟的构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意义,其作用不容小觑。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5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